打破认知误区 正确认识分裂情感性障碍

在精神疾病的范畴里,分裂情感性障碍常常容易被误解。今天,就带大家深入了解这种疾病,消除误解,为患者营造更包容的康复环境。

一、什么是分裂情感性障碍

分裂情感性障碍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疾病,它的症状同时涵盖了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的特点。简单来说,患者既会有像精神分裂症那样的幻觉、妄想、思维混乱等脱离现实的表现,又会出现心境障碍里常见的抑郁、躁狂等情绪问题。这两种症状可以同时出现或相隔几天出现,让患者的精神状态变得极为复杂。

二、症状详解

(一)精神分裂症状

1. 幻觉:患者会听到一些旁人听不到的声音,可能是有人在耳边轻声细语,也可能是大声斥责、谩骂,这些声音会严重干扰患者的正常生活。

2. 妄想:他们会坚信一些毫无根据的想法,比如觉得自己被秘密组织监控,或者认为自己拥有超能力,能拯救世界。这些妄想往往非常顽固,难以被说服。

 

(二)心境障碍症状

1. 抑郁发作:患者会长时间陷入情绪低落的状态,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生活变得毫无乐趣。常常自责自罪,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严重时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2. 躁狂发作:情绪突然变得异常高涨,精力充沛得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气。思维变得异常活跃,说话滔滔不绝,行为也变得冲动,可能会做出一些不计后果的事情,比如疯狂购物。

三、发病原因有哪些?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家族中有精神疾病患者,特别是直系亲属,个体患分裂情感性障碍疾病的风险会增高。遗传基因可能会影响大脑的发育和神经递质的调节,使得个体更容易发病。

(二)大脑神经递质失衡

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等,对维持正常的精神状态至关重要。一旦这些神经递质失衡,就可能引发各种精神症状。比如多巴胺分泌过多,可能导致幻觉、妄想等;5-羟色胺水平过低,容易引发抑郁情绪。

(三)心理社会因素

长期的心理压力,比如工作压力过大、家庭关系紧张,或者遭遇重大生活变故,如亲人离世、失业等,都可能成为分裂情感性障碍的诱发因素。这些不良经历会影响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削弱心理防线,从而增加发病的可能性。

四、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

1. 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于控制幻觉、妄想等精神分裂症状。像氯氮平、奥氮平这些药物,能有效调节大脑神经递质,让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恢复正常。

2. 心境稳定剂:针对抑郁或躁狂发作,使用锂盐、丙戊酸钠等心境稳定剂,能够稳定患者的情绪,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在抑郁发作时,还可能需要联合使用抗抑郁药物。

(二)心理治疗

1.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改变不良行为,提高应对生活的能力。

2. 家庭治疗:让患者的家人参与到治疗中来,改善家庭沟通模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患者提供强大的家庭支持。

五、消除歧视,关爱患者

分裂情感性障碍患者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他们不是怪人,更不是危险分子。我们要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给予他们理解、关爱和支持。多一份包容,少一份误解,让患者在温暖的环境中更好地康复,重新拥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