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术治大病|蚌埠市第四人民医院(蚌埠市康复医院)通过无痛肠镜下EMR术成功帮助患者切除“结肠大息肉”

近日,蚌埠市第四人民医院(蚌埠市康复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在党总支委员、副院长冯亮副主任医师的主刀下,顺利完成多例结肠息肉EMR术(内镜下粘膜剥离切除术)。EMR术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治疗结直肠息肉和浅表肿瘤的先进技术,其原理是先将生理盐水或透明质酸钠等溶液精准注射到结直肠浅表性病变的黏膜下层,从而构建起安全的手术操作区域,随后借助圈套器与高频电流,对病变部位进行圈套切除。这种技术适用于5-20mm的平坦病变、10mm的广基病变(怀疑为绒毛状腺瘤或锯齿状腺瘤)以及可疑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黏膜下轻度浸润癌(≤20mm)且预计能完整切除的病变。EMR术属于三级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显著优势,能够迅速、安全且有效地切除肠息肉,将潜在的癌变风险彻底消除。

其中有2例典型病例。这两名患者的结肠息肉均在门诊行肠镜体检检查时被发现,其中一处较大息肉位于回盲部,大小约1.5cm*1.0cm,呈广基息肉样隆起;另一处位于乙状结肠,大小约1.5cm*1.8cm,为粗长蒂息肉。

冯亮当即安排这两名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在当天下午完成各项检查且确定无明显禁忌后,迅速开展结肠息肉内镜下治疗。对于回盲部息肉,采用EMR术进行切除。术中,通过向基底端注射肾上腺素亚甲蓝生理盐水,使瘤体充分抬起并清晰暴露,然后用圈套器圈住基底部并提起瘤体,确保圈套器尽量远离肠壁黏膜,以脉冲式通高频电进行电灼烧(即电凝、电切)操作,直至瘤体根部被切断,瘤体完整脱落。术后仔细观察创面无出血情况,为预防创面迟发性出血,使用钛夹夹闭创面,再次确认无渗血后,吸气退镜。

瘤体术后病理报告回示:(回盲部)绒毛状-管状腺瘤,切缘阴性。(距肛25cm)绒毛状-管状腺瘤,切缘阴性。

在医学上,腺瘤性息肉的病理类型通常依据绒毛成分来划分,绒毛含量<25%的为管状腺瘤,25%-75%为绒毛管状腺瘤,>75%为绒毛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属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的混合型,其大小各异,可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癌变风险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癌变率的高低与绒毛含量密切相关。腺瘤性息肉被公认为癌前病变,一旦发现应积极处理。一般而言,大肠腺瘤演变成癌平均需要5至15年时间。

据相关研究表明,超过90%的结肠癌由结肠腺瘤性息肉转变而来。息肉的演变过程通常为:小息肉→大息肉→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恶变过程一般需要5-10年,不过由于个体差异,进展速度会有所不同,也存在少数进展较快的特殊病例。因此,早发现、早切除对于降低癌变风险至关重要。

通过这两例病例,广大民众对胃肠镜及其治疗(EMR)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胃肠镜检查的重要性。在此,我们呼吁大家,一旦出现胃肠道问题,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积极接受胃肠镜检查与干预。

消化内镜中心温馨提示

胃肠镜:周一至周日8:00-17:30(急诊24小时待岗)

就诊地址:蚌埠市第四人民医院(康复院区)门诊二楼消化内镜中心

咨询电话:水医生18656275177、王医生19305525891

专家简介